鏜床加工設備作為精密機械加工的關鍵設備,其使用需滿足嚴格的技術要求,以確保加工精度、效率及設備運行安全。以下從加工前準備、操作過程、精度控制、安全防護等方面詳細說明:
一、加工前的技術準備要求
設備狀態(tài)檢查
精度校準:開機前需檢查主軸徑向跳動、軸向竄動,以及工作臺面的平面度、導軌的直線度(誤差需控制在設備說明書規(guī)定范圍內,如主軸徑向跳動≤0.01mm);定期(如每月)通過百分表、水平儀等工具進行精度復核,確保符合加工要求。
部件功能驗證:測試主軸變速、進給量調節(jié)是否順暢,工作臺手動/自動移動是否平穩(wěn),刀具夾持裝置(如刀桿、刀柄)的夾持精度(徑向圓跳動≤0.005mm),避免因部件松動或卡滯影響加工精度。
潤滑與冷卻系統(tǒng):按說明書加注指定型號的潤滑油(如主軸箱用40#機械油),檢查冷卻泵壓力及冷卻液流量,確保刀具冷卻充分(尤其高速鏜削時,冷卻液需直接噴射至切削區(qū)域)。
工件與刀具準備
工件裝夾:根據(jù)工件材質、形狀選擇合適的夾具(如三爪卡盤、花盤、專用夾具),裝夾時需保證工件定位基準與機床主軸軸線同軸(同軸度誤差≤0.02mm),剛性不足的工件需增加輔助支撐,防止加工時變形。
刀具選擇:根據(jù)加工材料(鋼、鑄鐵、有色金屬等)和工藝要求(粗鏜、精鏜)選擇刀具材料(高速鋼、硬質合金、陶瓷等),刀具幾何參數(shù)需匹配加工需求(如粗鏜刀前角5°-10°,精鏜刀前角10°-15°),并確保刀具刃口鋒利、無崩刃。
程序與參數(shù)設定:數(shù)控鏜床需提前編寫加工程序,核對刀具補償值、進給速度、主軸轉速等參數(shù)(如精鏜鋼件時,主軸轉速800-1500r/min,進給量0.1-0.3mm/r),確保參數(shù)與刀具、工件匹配。
二、加工過程中的技術操作要求
切削參數(shù)控制
主軸轉速與進給量:根據(jù)工件材料硬度、刀具耐用度設定參數(shù),避免參數(shù)過高導致刀具過熱磨損(如鏜削鑄鐵時,轉速可低于鋼件,進給量適當提高);粗加工時以提高效率為主,可采用較大進給量(0.3-0.5mm/r),精加工時以保證精度為主,進給量需減?。?.05-0.2mm/r)。
切削深度:粗鏜時切削深度可控制在2-5mm,精鏜時≤0.5mm,避免單次切削深度過大導致主軸過載或工件變形。
加工精度控制
孔系精度:對于箱體類零件的孔系加工,需保證孔的尺寸精度(如IT7-IT8級)、圓度(≤0.005mm)、圓柱度(≤0.01mm),以及孔與孔之間的同軸度、平行度、垂直度(誤差≤0.02mm/100mm)??赏ㄟ^試切法(先加工淺孔測量尺寸,調整參數(shù)后再加工)或使用鏜模提高精度。
表面質量:切削過程中需避免產生積屑瘤(尤其加工鋁合金時),可通過控制切削速度(如高速切削鋁合金時轉速≥3000r/min)或使用切削液減少摩擦,確保工件表面粗糙度Ra≤1.6μm(精鏜要求)。
操作規(guī)范
加工過程中需實時觀察切削狀態(tài),若發(fā)現(xiàn)異常振動、異響或火花,立即停機檢查(可能因刀具磨損、工件松動或參數(shù)錯誤導致);
手動進給時,搖動手柄需均勻用力,避免突然加速或減速,防止刀具沖擊工件;
數(shù)控鏜床自動運行時,禁止打開防護門或將手伸入加工區(qū)域,如需調整,必須按下“進給保持”按鈕。
三、特殊工藝的技術要求
深孔鏜削
深孔(孔深與直徑比>5)加工時,需使用專用深孔鏜刀,配備內冷卻系統(tǒng)(冷卻液從刀桿內部輸送至切削區(qū)),并采用分級進給(每進給一定深度后退刀排屑),防止切屑堵塞孔道;
控制主軸與工件的同軸度,避免因偏斜導致孔壁劃傷或刀具折斷。
異形孔與曲面加工
加工橢圓孔、腰形孔等異形孔時,需通過數(shù)控系統(tǒng)的插補功能編程,確保軌跡精度;使用萬能鏜頭時,需精確調整鏜頭角度(誤差≤0.01°);
曲面鏜削需配合圓弧插補功能,進給速度保持恒定(避免表面粗糙度不均),必要時采用刀具半徑補償功能修正誤差。
四、設備維護與安全技術要求
日常維護
每次加工后清理切屑、擦拭導軌面,涂抹防銹油;定期(如每周)檢查傳動帶松緊度、齒輪嚙合狀態(tài),防止傳動間隙過大影響精度;
數(shù)控鏜床需定期備份加工程序,清理數(shù)控系統(tǒng)風扇濾網,避免灰塵堆積導致過熱。
安全防護
操作人員必須佩戴防護眼鏡(防止切屑飛濺)、工作帽(長發(fā)束起),禁止佩戴手套操作旋轉部件;
設備運行時,防護欄、防護罩必須關閉,緊急停止按鈕需保持靈敏(按下后立即切斷所有動力源);
加工易燃材料(如鎂合金)時,需使用防爆型冷卻系統(tǒng),避免切削液燃燒。